褐色乌蒙(昭通),未被开发的旅游胜地
时间:2014-08-05 02:24来源:康辉旅行社 作者:康辉导游 点击:次
开心,终于回到了正轨,我可以选择着我着急的事情了。。。。
昭通是七彩云南最后一个未被开发的旅游胜地了,在全国各地旅游热潮中,云南是人们心中的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位于滇西北,而我们滇东北的—昭通且还是一片新兴的旅游地,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昭通无旅游,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昭通有什么?
昭通是一个典型的立体山地地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不仅气候迥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景观,而且河谷、山地、深涧、平原、高山峻岭,形态万千,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尤其是因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寒温带交接,加之境内地质结构独特,地形复杂所致的自然景观,给人清心悦目之感,让人叹为观止,具有鲜明的旅游开发潜力。
但是,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将昭通打造成新世纪的新旅游胜地,昭通的旅游要发展起来,必须着力于昭通旅游文化的大开发。
昭通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厚。
人类发祥地之一的过山洞“昭通人”新人文化、遍布昭通坝子的“梁堆”文化、至今尚存的“僰人悬棺”所内含的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之迷的僰文化、蜀王杜宇开发的农耕文化以及其从洒渔北上四川成为蜀王后理应发扬光大的文化原基、自秦以降的“南夷道”、“五尺道”等中央与边疆的古通道文化、作为彝族发祥地的彝族远古文化、威信观斗山三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汉族傩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诸多民族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歌、舞、习俗,无论将哪一个认真地开发好了,都足可支撑昭通的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如果我们再把近、现代的文化元素加进去,就还有“云南王”龙云、卢汉,还有昭通文学现象与昭通作家群,还有享誉全省的昭通书法、绘画、根艺、奇石、金沙绣等。它们既是旅游的文化元素,同时又本身就是旅游商品,如果很好地开发,前景远大。
但是,昭通有文化,而且有浓厚的文化,只是这些文化还没有为旅游所用,或者说还没有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点,这是昭通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遗憾的事。
因此,必须将挖掘、整理、开发昭通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发展昭通旅游产业的最重要任务,放在第一位。
如何开发我们昭通的旅游?
昭通有如此丰厚、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却没有较高的知名度,原因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人未识”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进行好这方面的挖掘整理与对外宣传,也就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建设我们的旅游文化。
古老的文化不会自己长脚跑去告诉人们。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力的宣传与打造。
总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昭通有以下工作需要加大力度——
1.加强旅游文化宣传途径设计。常言道:“江山还要文人捧”,要宣传好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昭通文化旅游知名度,必须落实专门部门专题研究,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将昭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出去。
首先,调动起市内现有大众媒体的积极性,依靠大众媒体造势,全面介绍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市内目前的大众媒体有《昭通日报》、昭通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昭通信息港、昭通新闻网、昭通日报手机报等,应当在这些传媒上开辟常设专栏,专题宣传昭通的旅游文化资源。长期以来,昭通市内的大众媒体都是以政治性、经济性的宣传报道为主,主要反映昭通各项建设成就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做出将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主要产业支柱来打造的决策后,大众媒体就应当迅速腾出固定的版面与时段,专题性地搞好昭通悠久的历史文化、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真正地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相呼应。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在昆明搞“文化昭通”主题展览、参加中国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力打造昭通文化现象与昭通作家群等,并邀请一些全国知名作家来昭通采风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大多是政府行为,而媒体自身思考并实践运作的还相当少,仍需花大力气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有计划地拍摄几部以宣传昭通风光、人文景观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特别是电影、电视剧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夏天敏获奖作品《好大一对羊》是以昭通市为母本的第一部电影,但是,这个作品并不是以反映昭通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或者风土人情为主题,它是一部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对昭通的旅游文化的宣传作用不大,而且,它所反映的大山包的主色调是“贫穷、落后、黄尘”,旅游者也不会到黄尘土飞扬的地方去观“风景”。应当说,《好大一对羊》就没有发挥《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乌龙山剿匪记》等影片让桂林山水名扬海外、让大理的苍山洱海和民风民俗人人皆知、为石林增辉添彩、让张家界风光国人尽知的影片一样,让我们本身很美丽的大山包受到世人赞美的功用。因此,我们应当组织本土作家,专门创作一些反映昭通风光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将昭通奇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以及各民族的如诗民歌推向世界,变成真正代表昭通的一种文化符号。
再次,组织专家编撰出版昭通地方文化文学专著。近年来,昭通文学现象与昭通作家群在全国都出了名,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但是,如何把这种文化现象引入旅游产业的开发当中?如何把昭通的旅游文化变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应该更大范围地组织人力撰写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各类文学作品,同时要挖掘整理昭通民间文艺作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帮助和扶持有关部门和作者做好出版工作。
2、保护和发掘昭通民间歌舞艺术。昭通民风淳朴,习俗勤俭、为人厚道,幽默风趣,充满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古流传下来很多反映本地人民劳动生活方面的民歌。如汉族的四筒鼓舞、傩戏,彝族的“打鼓草”、“拷红胚”、苗族的“芦笙舞”等,还有舞草龙、火龙、水龙、板凳龙等……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昭通固有的一些民间歌舞艺术,正在出现一种自行消失的态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这些历经千百年流传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若不是专门组织表演就只有在农村结婚、办丧事的场合,才有可能极少地一睹它的风采。比如“四筒鼓”、“端公戏”等,现在只有在乡间丧事场合才能看到,城里人是根本看不到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这些民间艺术。
3、建立民间艺术团。凡是建旅游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或者凡是重视旅游文化开发的地方,一般都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团体,昭通却没有(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成气候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是一个也没有)。窃以为,建立民间艺术团是保存和发展昭通民间歌舞艺术的一种有效形式。建立民间艺术团体其实很容易,投入成本低,花不了多少钱,只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与一定的扶持,就完全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来的。比如红河州弥勒县的“阿细跳月艺术团”,就是一个做得非常成功的民间艺术团体,而丽江的许多民间艺术团体,可以说是支撑起了丽江旅游文化的一片天;还有曲靖市罗平县,每个星期六都有一个单位在公园里表演一场自编自演的舞台节目,吸引了众多的旅客,旅游文化相当发达。许多地方的民间艺术团,其演员和组织者大都是不脱产的农民、机关干部,需要时集中,演出完又回到田间地头和各自的工作岗位,其表演也是土色土香,原汁原味,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昭通,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搞民间艺术表演搞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威信县的广场文化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旅游风景线,每天下午,数百上千的群众自发地在广场上整齐划一地跳舞,其场面壮观,很震撼人,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初始时的“锻炼身体”的功能,而是已经演变、发展成了一个旅游元素,一个很有魅力的旅游元素!
试想,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团,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景象?
4、加快建立市博物馆。昭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昭阳区“过山洞”出土的“昭通人”牙化石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楚雄的元谋因为有了“元谋猿人”而享誉世界,可是,昭通却没有因为“昭通人”而被世人记住,没有因为拥有“梁堆”、“僰人悬棺”、“五尺道”而被世人关注,没有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个蜀王杜宇以近期才发现的古象化石群落而名响四方;昭通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要塞,历史上遗留下许多文物与摩崖石刻,但是,这些似乎都成了过眼烟云或者“明日黄花”,仅留下一些苍烟落照……为什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重视对这方面的宣传以及整理开发,我们甚至连一个博物馆都没有,市级的没有,县级的更没有,许多出土古文物仅仅是躺在文物站的旧仓库里。
而且,昭通还有著名的扎西会址,红军在昭通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是,也没有被众人所仰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也没有对扎西会址进行有效的开发。
发展昭通旅游业,尽快建立上档次的市级博物馆,陈列市内的出土文物、古今名人诗词、字画、文章、著作、创造发明、人物谱、志书、家谱、资料、碑石和革命文物,将会对昭通旅游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5、建设民众文化村,专营民俗旅游。昭通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众多的民族习俗各不相同,必然形成丰富的各民族的民俗民风,比如汉族的民俗文化、彝族的民族民众风情、苗族的民族风情以及回族的民族民众文化,以及这些民族的建筑等,均是各具特色各呈风格的。在昭通坝子里的龙云家祠旁建设一个极具规模的昭通民俗文化村,展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服饰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民间文艺、节日习俗、民族歌舞等,应当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可成为旅游的热土。